內容來自hexun新聞

資本磨刀霍霍向電影

文|樊融傑 出處|《英才》雜志2012年5月刊一塊錢進去,十塊錢出來。這是一群最會講故事的人講的故事。制作成本僅800多萬、總投資不超過1500萬(含後期宣發費用)的喜劇愛情片《失戀33天》,最終票房以接近3.6億元收盤。簡單計算投入產出效率,24倍回報,高的令人咂舌。而《孤島驚魂》、《觀音山》、《非誠勿擾》系列電影都獲得瞭6倍以上的回報;《喜洋洋與灰太狼》系列,兩部電影甚至超過瞭10倍的回報,而1.5億元投資的大片《讓子彈飛》,獲得2.32億利潤,回報也近5倍。就連張藝謀7000萬元投拍的純文藝片《山楂樹之戀》,也奇跡般拿下瞭近1.5億元的票房。《山楂樹之戀》的投資方之一——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表示,“中國電影市場跟美國比還是比較小,但發展速度非常快。電影行業每年票房本身超過30%-40%的成長。”2010年中國電影市場共有27部片子票房過億,而在2011年有38部電影的票房過億。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去年在國內上映的電影全部票房營收為131.5億元,而在2009年該票房的營收僅為62.06億元,兩年時間增長瞭111.89%。如果看另一組數字,投資人或許會更加興奮:2009我國有4723多塊銀幕,約30萬人每塊屏幕,同期美國約8000人每塊;而在2011年底銀幕數量增長至9296塊,人均擁有電影屏幕數量也僅為14萬人每塊。一夜之間,來自銀行、PE、遊資等各路資本磨刀霍霍向電影。似乎,電影產業投資的井噴之勢呼之欲出。怪圈邏輯“後面加個零,直接賣給觀眾。”如同電影《大腕》中的臺詞,電影產業的賺錢效應正在映紅著各色投資客的目光。然而,電影這檔事真有這麼好賺嗎?“現在,國內60%—70%的商業片是虧損的。”某私募人士對《英才》記者稱,隻有20%左右的部分“大片”可以賺到錢。據統計,2011年中國電影市場一共攝制瞭將近791部各類電影,故事片就有558部。但清科創投的高級分析師張亞男卻表示,去年僅有154部國產電影在國內市場上映。實際上,2009年披露的VC/PE投資影視行業僅為3起共1300萬美元;2011年為13起,投資金額上升到1.36億美元。雖然投資額都不算大,但受益於“政策面”的驅動,電影產業被認為是未被開墾的處女地。2009年7月,《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標志著文化產業被上升為國傢戰略性產業。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對《英才》記者表示,從政策上來看,國傢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逐年增加,這無疑助推瞭電影產業的發展,投資者對其發展前景看好;另一位行業分析師也表示,政策驅動最主要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特別是國傢定下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影視行業因為有政策性的導向,我們肯定要介入到這個產業的發展中來。”張亞男轉述北京銀行(601169,股吧)一位內部人士所言。據瞭解,截至去年10月,整個北京銀行針對影視行業貸款額度達到瞭30億元。可即便有產業政策作保,但20%成功率的電影投資風險仍然是個殘酷的行業現實。“在我國電影制片的投資領域存在較多非商業因素。”一位諳熟電影投資領域的業內人士告訴《英才》記者,“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對這個行業抱著盈利的目的。有的導演拿著一個本子就去找投資人,實際上許多投資人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經驗。”難道,候在電影產業門口的那些投資人,人傻錢多?“現在,中國的電影產業有一個非正常的邏輯。進來玩的大多數人都是虧錢的,做電影本身不賺錢,但是做電影拿到一塊地,就賺錢瞭。其實,玩電影的總比看電影的精。”樂視網(300104,股吧)高級副總裁高飛認為,“這個遊戲裡面可能反而是少數的輸傢,大部分人都是贏傢。”或許,正是這樣的“怪圈邏輯”,也直接間接地推動瞭電影產業投資的熱潮。水有多深?如果僅把電影生產環節當作電影產業投資的全部內容,那就是不知道這個產業的水有多深瞭。電影產業主要分為制片、發行、院線與影院四個環節。電影制作主要負責影片的拍攝;影片的出售、出租活動,由影片發行公司承擔。院線對影院實行統一管理。而影院作為產業終端環節,通過加盟院線取得影片來源。ChinaVenture高級分析師馮坡向《英才》記者分析:中國電影制作及發行領域缺乏優秀的創業公司,保利博納、華誼兄弟(300027,股吧)(300027.SZ)、光線傳媒(300251,股吧)(300251.SZ)已經上市,小馬奔騰也已完成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在制作、發行領域,具投資價值的公司所剩不多。“沒有上下遊的支持,發行根本沒有作為。因此,如果不投資上遊制作環節,發行方很難拿到好的片源。”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英才》記者,“發行隻是賺小錢的。”對此,馮坡表示認同,“由於內容制作方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發行環節顯得並不重要,且發行多為電影制作公司自行擔當,創業及創新空間比較小;而對於進口電影的發行,目前還是中影和華夏壟斷的局面。因此,短期來看,發行環節並不具有太大的投資價值。”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英才》記者,在美國,70%的凈票房(從毛票房減去電影保護基金和流轉稅務)會分給制片方,而30%留存在瞭影院;在中國,隻有31%—47%的凈票房會留在制片方,有超過50%的留在瞭影院。而在影院所留存的凈票房中,大多數的院線公司一般也隻能拿1%。在院線方面,2011年我國前十大院線票房占總收入的43%,剩餘的28傢院線隻能搶奪剩餘的票房。與制片等環節的投資數量相比,對影院的投資在短時間內卻出現瞭井噴般的增長。數據顯示,我國的影院數量從2009年的1687個增長到2011年末的2803個,兩年時間,大量的民間資本投向瞭這個領域,影院數量增長瞭66%。有調查稱,溫州客、煤老板,房地產商成為投資影院的中堅力量。“影院投資熱潮的直接原因是國內快速增長的承做房貸信貸銀行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電影消費需求以及票房收入,而影院作為電影產業鏈的最下遊,其風險相對較小、專業門檻不高。”馮坡說,另一方面,能源領域的國進民退、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也導致大量遊資進入電影產業。不過,張亞男認為,這部分“熱錢”打的是“短平快”的戰略,對於整個市場存在著攪局的作用。“攪局”的效果,或已顯現。“我現在沒想投任何一傢影院項目。”一位長期關註電影產業投資的私募人士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影院的成本上升,增加的屏小額信貸利率~代書借款安全嗎?哪一家最多人推薦?幕數量分流瞭影片的數量,造成這個行業非常困難。”事實上,一些當年迅速擴張的企業,現在已經在賣出一部分影院瞭。光線傳媒的王長田公開表示,影院投資風險越來越大;而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也於近日稱,10年前投資影院業務以來,華誼影院目前還處於虧損階段。“這兩年,特別是從去年,影視整個從投資來說是很不好的環境。持續性業務架構和管理架構都很強的公司陸續上市,所以接下來股權投資這塊,可投的公司我覺得很稀少瞭。”七弦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李青媛則更直接向《英才》記者表示,已經不再關註這個領域瞭。挖金不如賣鍬純粹的講電影產業,投資者都想成為那20%的贏傢,但是否一定要踩著那“80%的屍體”,才能成功?在張亞男看來,電影投資和股票投資的類似之處就是如果將身傢性命壓在一部作品上,那很可能會血本無歸,所以要保證投資的分散化。此外,“美國的影視市場較為成熟,票房占其總營收的比重不足50%,而我國在衡量電影業的時候更多的是去看票房。如何將產業鏈打造的更為健康也是投資者所應該想到的。”2011年國產電影的票房收入為70億元左右,同時進口電影也分享到瞭61億元的票房。每一個檔期都會有國外大片放映,這對國產電影的票房收入也帶來瞭不小的沖擊。倘若開放更多的進口電影配額,無疑會對國產電影投資產生明顯的影響。蔡靈認為對電影產業的投資需要更趨理性。不僅需要擁有投資熱情,而且需要深入瞭解電影行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發行特點,對產業鏈各環節全面把握才能夠使投資更加穩健。而李青媛則認為,“投資電影就像挖金子,有風險不一定挖得到金子。但是送水的、賣鐵鍬的生意,隨著挖金子的人越來越多,而興旺起來。”她對《英才》記者表示,在今後會去關註那些“賣鐵鍬”的領域。“電影產業中有一些值得關註。比如是電影營銷做得特別好的;或者說是做版權分銷的;在後期制作上面,可能3D特效這塊,目前這個市場小,所以這個企業還沒有完全成型,但是機會會越來越多,這種服務類的企業還是值得長期跟蹤和關註的。”張亞男也認為PE/VC未來可以將關註點調整至如:後期制作公司、新型營銷推廣機構衍生品設計、立體設備制造商等環節。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5-24/141745327.html

雲林縣強制扣薪協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xiliarysevq4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